为践行“三争三领”行动,持续提升我市共青团引领力、组织力、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,团市委鼓励各基层团委聚焦主责主业,立足自身实际和特色工作先行先试、守正创新,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基层团建工作品牌。“青品汇”专栏今日推送鼓楼区团建品牌:“1+N”打造“青邻”系列品牌。
一、项目意义
“青邻”系列品牌,是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启动以来,鼓楼团区委坚持立足鼓楼实际,以近邻党建带近邻团建、近邻队建为指导,突出“青年”“近邻”主题,以青年为主体,以帮助服务好青年为目标,以打造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为切入点,帮助青年解决各种急难愁盼的问题,成为青年的“身边人”“好邻居”而推出的项目。
二、项目思路和举措
“1”——成立一个团属社会组织
2022年10月21日,在鼓楼团区委的指导下,成立“鼓楼区青邻帮助你促进会”团属社会组织(以下简称“青邻”),依托“青邻”组织平台,通过面向富有爱心的个人和两新组织,筹集青年活动资金,在鼓楼区开展助学、助残、助困等活动,对初创型青年企业进行孵化;在辖区内发起系列公益行动,筹集经费纳入“有好项目,青邻来投”的青邻项目经费中,为开展“青邻”系列品牌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和资金扶持。
“N”——打造N个活动品牌
围绕新时代青年多样化需求,创新“青邻+”模式,切实为青年提供更加高效、精准、定制化的服务,项目化打造更多富有青年特色、鼓楼特点的活动品牌,如:“青邻福车”“青邻课堂”“青邻剧场”“青邻法务云课堂”“青邻公益”“青邻共享儿女”等。通过若干活动品牌加持,促进基层团建工作、青年工作抓出特色、抓出活力,不断挖掘基层团员、基层少先队员、基层青年力量参与社区治理,不断增强社区服务效能。
三、项目进展
一
聚力宣传福文化
充分发挥鼓楼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,通过“青邻福车”串联鼓楼区各个历史文化点位,为青年们定制福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宣讲线路。目前,已推出“7686福游中轴专线”“人才福游专线”和“台湾美食巴士专线”,其中,“7686福游中轴专线”青邻福车被省少工委命名为“福建省红领巾先锋号”,作为党团队一体化建设优秀讲解员路线,案例在全国少工委、中国青年报、福州日报头版头条刊登,阅读量超30万。
二
聚力凝心铸魂
结合主题教育,面向全区广大青少年,常态化开展党课、团课、队课一体化教学,培育根红苗正的新时代青少年。党课以理论课堂为主,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。团课、队课以“冶山春秋园”“林则徐纪念馆”等点位作为实践课堂,通过实地研学的方式开展思政引领。目前已累计开展活动15场,并向社会筹集资金出版青邻课堂教材《冶山摩崖石刻新编》。
三
聚力青少年成长发展
通过辖区阵地建设,打造“青年友好型公园”“青邻空间”等,围绕青少年文化需求,开展青少年童声音乐会、图书阅读会等活动,为青少年搭建施展才华、提高涵养的平台。改革以来已开展“青邻剧场”活动10余场,其中“郊野寻福,与书同游”世界读书日活动、“青邻剧场”街头童声音乐会和“夜读·鳌峰&青邻剧场”等活动获得福州日报、福州晚报宣传报道。
四
聚力青少年权益维护
依托海丝中央法务区福州片区,整合强大的公检法、律所等专业资源和青年法务人才,拍摄普法短视频,开展线下普法讲坛、论坛等活动,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,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。“青邻法务云课堂”短视频计划拍摄12期,目前已发布《落实强制报告制度,为青少年筑亮灯塔》《求职路上当心陷阱》等系列视频,视频点击量达1.2万。
五
聚力敬老爱老
聚焦打响“有福之州 幸福老人”品牌,结合区长者食堂建设,推出“青邻共享儿女”志愿服务项目,从楼宇白领、社会工作者中寻找青年志愿者,通过在长者食堂同老人一同用餐,形成结对帮扶的形式,填补社区“空巢老人”亲人陪伴的缺失,同时提供生活物质上的必需帮助。项目典型经验做法获得海峡都市报整版宣传报道。
六
聚力青年人才交流
面向在校大学生,结合“扬帆计划”和“好年华 聚福州”活动,常态化开展“弘毅计划·大学生社区挂职”青邻人才项目,优化实施大学生“四个一”实习实践活动。针对新兴领域青年群体,推出“新职人榕化大会”“青邻交友”等活动,加强对新兴领域青年人才的联系和实际工作有效覆盖。
七
聚力助学助困
重点面向困境青少年,挖掘社会公益资源,依托鼓楼区青邻帮助你促进会,大力实施“社区寒暑托班”“鼓楼励志少年慰问”“司法社工帮教服务”“中高考减压”等关爱项目。同时,开展“青邻公益”进校园活动,发动爱心企业和个人向辖区学校捐赠电脑、空调等硬件设备,为师生创造更加优质的工作和学习环境。
三、下一步工作计划
下一步,鼓楼团区委将继续围绕党政中心工作,聚焦小切口,持续深化“青邻”系列品牌工作,打造更多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。
一是深入打造“青邻小屋”,充分利用社区闲置空间,为辖区帮教人员、困难青少年等群体提供心理健康辅导、司法援助、培育提升等服务。
二是创新推出“青邻体育”,聚焦后疫情时代青少年身心健康,联合辖区体育院校共同开展户外健身运动,拓宽青少年校外活动渠道。
三是探索建设“青邻空间”,结合社区“一刻钟幸福圈”建设,整合辖区服务资源,打造属于青年的交流场地,为青年提供更便利、更智慧的服务。